这种个人主义型的社会性及自我模式(individualist model of sociality and the self)在社会心理学的绝大多数领域中被或公开或潜在地使用着。
《何谓普世?谁之价值?》这本书我看了以后有几个印象:第一个就是非常突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第二,书里面的讨论,不是只有一种声音,是多种声音复合起来的乐曲,有不同的倾向,但总体来讲,明显可以看到一种很强烈的文化自觉;第三,这本书的讨论其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时代主题的呼应和追求;第四个特点是锋芒非常锐利。比如马一浮,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但他是普遍主义者,不是特殊主义者。

费孝通先生曾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我采取的基本立场不是要素论的,是结构论的;不是一元论的,是多元论的。它说是五大价值:第一个社会国家比个人重要;第二国之本在家;第三国家要尊重个人;第四和谐比冲突更有利于维持秩序;第五宗教间应该互补和和平共处。当然,这个亚洲价值也有不足的地方,在于它的层次在中间的层次,他还是着眼于在社会价值的层面,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价值没有怎么表现出来。《何谓普世?谁之价值?》一书认为五四以后出现的以保守主义自居的新儒家对儒家价值的肯定不过是要从中引出西方价值,但我觉得可能情况不是这样,至少不完全是这样的。
就是我突出这种礼性精神,部分是因为韩国是一个比较重视礼仪的国家,我讲的时候当然要跟当地的文化有所沟通。这五项原则包含的,不仅是传统的东亚的价值,也有百年来吸收西方文明所发生的新价值,如国家要尊重个人。是故,兼相爱交相利实为一兼含实践义之本体论概念。
也就是说,世界是一全整之大全,物类是从大全分出,个体则是从物类分出。也就是说,作为人之本质,善、美乃义也。人从而把自己作为存在物的形式——兼相爱交相利——印刻在对象身上、并使对象变成他的产物和他的现实。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动的。
人利用知识进行有目的的生命活动,此生命活动即谓之虑,也即知之有求。或尚可言是原墨哲学思想体系义之世界观之方法论。

因为当时传说中之大禹,素有节俭勤苦之名。而且正义与西文Justice的用法基本一致。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淮南子•泰族训》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至也。
正其所实,即使名当其实,为正名。所谓贵良宝者,……义,天下之良宝也。天下之明法从法则的角度去理解,天志与老子的大道就如出一辙了。墨家重知(智),人有能知之才能一直被墨家认为是生命之要素、本质。
人效法于天,是为顺天意者。因此——马克思说——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

儒家由仁说爱,墨家由义说爱,这一微妙差异,导致爱的涵义各不相同。我们从马克思那里寻找这种存在的理论根据,根据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那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一己体爱、私利也即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西文Justice尚含有审判、评判的意思,相比较而言,墨子义自天出,也含有天志的审判、评判义。故别相恶交相贼亦与兼相爱交相利对立。兼与别相对立,爱与恶(不相爱)相对立,自利(贼)与公利相对立,乃至于攻伐与非攻相对立,治与乱相对立。列为山川溪谷,播赋百事,以临司民之善否。如果用现代思维理解,义则更近似真理、主义,或干脆就是人生哲学理想——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烈士的豪言壮语与墨子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如出一辙。
我再不坚持,您的学说可就岌岌可危了。是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兼相爱交相利正是这样一个感性的、受动的、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生命活动。
在墨家,终归正名就是正义,正义就是正利。兼以易别,仍然要用兼相爱交相利扬弃别相恶交相贼。
兼才是义之本原的实践产生者,而别非是也。在这里,墨子和马克思一样,把对象性的存在物与感性存在物等同起来,把拥有自身之外的对象这一特性与存在物具有感性这一特性等同起来。又: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利是义的名之实谓冯友兰先生说,墨子反对孔儒,盖墨家哲学与儒家哲学之根本观念不同。
主流倾向认为,兼爱才是墨子的真经,代表人物是颇具权威的梁启超先生。又如上引: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且听马克思又是如何分解的: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
这好比文革初期,千人千思想,万人万主义,又没有用毛泽东思想统一思想、统一主义。概而论之,墨学的要义,在于一同天下之义道是为本体,兼相爱交相利是为践行此义道之本体论方法论。
但天法要贯彻于人间,是需要中介的。仁与义分别为儒、墨之中心思想。
另一方面,兼相爱交相利说明有一个存在于他之外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这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兼相爱交相利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马克思又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人之仪表言行,从善从美从义。
墨家则谓公利:仁,爱也。所谓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
如在意味着不执著于鬼神的实体存在,对鬼神的祭祀就此最终被归结为祭祀者主体的心灵境界的提升。整个《兼爱》下篇,都可以看作是以兼为正、兼以易别从而对别相恶交相贼扬弃的论证。
故公孙龙云:夫名,实谓也。《说文》:故,使为之也。 |